窑变故事:传承创新 立剧育人

作者:韦雪敏 张锋 时间:2019-12-14 点击数:

12月2日,继10月9日马来西亚的国际首秀后,北部湾大学现代舞团的原创现代舞剧《窑变千彩》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堂成功上演。20多名年轻舞者将钦州坭兴陶“中国一绝”的窑变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坚守与创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首都观众面前。座无虚席的现场,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一种情怀:现代舞剧、传统文化在热爱深情中流转融合

“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其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堪称“中国一绝”的“窑变”——烧制中不添加任何陶瓷颜料,成型陶器的颜色无法预测和控制,素有“窑宝”之称。可谓“火中取宝,一件难求,一件在手,绝无雷同”。

窑变色彩的不确定性和唯一性赋予了坭兴陶特殊的魅力。当窑变遇上深爱它的人,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彭武,著名编导、舞蹈教育家。“第一次来到钦州,看到那些独一无二的色彩和千年古龙窑时,我的脑海里满是画面。一个人一生当中能碰到这样一个好的机会不容易。这样的激情,这样的火花我要把它做出来。”

韩流,钦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在坭兴陶的宣传片里,他是代言人和推介人,多次在不同场合说过:“把坭兴陶产业打造成为钦州市文化艺术品位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广、市场竞争力较强、对全市就业和经济贡献较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柱产业。”

赵君,北部湾大学党委书记。他始终坚持将学校打造成北部湾地区传承与文化创新中心。2015年学校大刀阔斧地专业调整,为的就是“立足北部湾、面向南海和东盟、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其中,陶瓷与设计学院更是为《窑变千彩》打上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鲜亮底色。

一位热爱艺术执着突破与创新的现代舞者、一位重视文化传承着力打造地方特色的年轻市长、一位敢于挑战致力于服务地方发展的高校书记,因为坭兴陶一拍即合。

于是,以彭武为编导、以北部湾大学为基地、以钦州市政府为推手的《窑变千彩》开始着手构思、编排。

《窑变千彩》创作伊始,就明确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创作蓝本。三年来,彭武每周都象候鸟一样准时而频繁地往来于广州与钦州之间,挖掘整理、吸收借鉴、整合创新,力求创作出一部与传统文化元素融为一体的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并成为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重点项目。同年,学校申报的《弘扬“坭兴陶文化”培育“工匠精神”——钦州学院打造坭兴陶文化育人体系》项目成为广西零突破、全国仅十所的第四届“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示范项目。

三年来,《窑变千彩》从舞蹈变舞剧,从15分钟群舞升级到50分钟组舞,最后1小时舞剧,从1.0版本到3.0版本,始终流转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深情。

一种模式:产教融合、创学归一在不断探索中提升实效

很多人感叹,北部湾大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率先从传统师范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首批理事高校、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窑变千彩》正是学校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中结出的硕果。

刘喜,《窑变千彩》排练助理、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舞蹈专业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职业化社会化。所以现在不单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获得舞蹈的能力,还要让他们面向社会,用作品、用演出经验去推动能力的提升,这将会是一个趋势。”他认为 “创学归一”的新思路是他这三年来的最大收获——创编与教学同步进步,“教”与“学”又分出了学生与教师的不同主体。将“舞蹈试验剧场”的形式引入课堂,尝试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教学与市场的桥梁,成为产学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纽带。

在实际排练过程中,主演团队分为两个层次,A组主演以外请为主,主演均为国内优秀的舞蹈演员,他们的加盟不但确保了剧目创作的顺利进行和演出的艺术质量,还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B组主演以青年教师及在校学生为主,让师生都能参与其中,亲身感受整个舞剧的创排过程。

黄晓婷,“三妹”的扮演者,是团队中为数不多的舞蹈生,从群舞到主演,经历了两代《窑变千彩》,曾与邱思婷、张冀翔等国内一流舞蹈家以及白海豚演艺公司的优秀演员们同台演出。“看到了自己和专业舞者之间的差距,有了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标杆;看到了他们身上的热爱、看到了不浮躁、不敷衍、不傲娇,感受到了真正的魅力。”所以,这两年来,不管排练多苦、压力多大,黄晓婷一直是最坚定、最坚持的那一个。

人文学院院长莫华善认为,阶梯式的分组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舞剧创作对学院教学改革及艺术实践的推动作用。

从与地方演出团体合作到独家制作,从少数配角到所有角色独立担当,《窑变千彩》的创排真正实现了教学、演出以及学院教育体制改革的相互促进功能。它也成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成为践行应用型高校“立足地方办大学”,实施“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理念的一份珍贵“窑宝”。

一种精神:自我革新、勇于挑战在不断磨砺中完美蜕变

2019版的《窑变千彩》参演成员20名,全部来自北部湾大学。其中,只有3名专业舞蹈生,其他人均为零基础舞者。他们更多的人,需要从压腿等基本功开始。彭武却说,现代舞要非常干净、纯粹,不需要其他艺术门类的烙印。在众人质疑声中,窑变舞团用了一年时间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

是的,从零起点到国际舞台再到北大舞台,他们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看过演出的人们都惊艳于他们的专业,但从干净纯粹到专业之间,是见缝插针的早训、午训和晚训。除了完成专业课,他们每天至少要保证三小时的训练时间。没人知道他们曾在五点的湾大晨舞、在零点的校园旋转、在寒冬的练功房里湿透衣背、在三伏天的舞台上汗如雨下。每一个人的腰上、肩上、膝盖、脚踝、脚指都有伤痛甚至长期打着绷带。300多天的反复的训练让每一个人都曾游走在身心崩溃的边缘。尤其在今年三月份,在编排昨天立今天破、今天立明天破的反复修改中,团队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心理危机。

“那是我们最低迷的时期,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跳,为什么这么拼命,为什么要坚持。”韦俊良,阿桂的扮演者。因为长相憨厚,“像做陶人”而机缘巧合地开始接触窑变。他告诉我们,马来西亚的国际首秀,其实是他的舞台首秀。除了舞蹈,他的专业里要学的乐器也是零起点,他和其他团员一样,每天都扛着巨大的压力在专业和窑变之间奋力奔跑。几个月下来,他扛不住了,这个性格内向但要强的男孩子当面顶撞了彭武老师,并甩下狠话“我做不到!我不跳了!”然而,当他冲动地要转身离去的一瞬时,“我看到彭老师的眼里有一种让我动容的说不出的神情。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就平静下来了。彭老师都六十多岁的人了,每天还这么拼命地编排动作、训练我们,我为什么就不能再坚持一下呢?”

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的情绪常因为看不到前景而起起伏伏,同学们说,每到这个时候,是彭老师、是湾大的领导、专业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的苦心劝说、悉心开导让他们一次次走出了阴霾。八月,当提前半个月回校训练的他们终于看到《窑变千彩》编排全貌时,忍不住欢呼雀跃,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彭武也由衷地说道,“作品以前是借助另一方的合作力量,要让我们北部湾大学成为主角,作为主战场,我真是下了很大很大的决心!还好孩子们挺争气做出来了。”

学校党委副书记陈湘如由衷感叹,“《窑变千彩》中折射出的精神就是敢于自我革新、敢于挑战不可能、敢于向困难说‘不’的湾大精神。”

从国际首秀到北京公演,《窑变千彩》已经成为北部湾大学贯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成果和重要抓手。学校党委书记赵君说《窑变千彩》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走出国门,走进首都,创造了一部传达学校发展精神的最好的“文化思政课”。


2015年韩流在赵君书记陪同下考察学校坭兴陶艺术实践示范中心


彭武老师在指导黄晓婷和韦俊良排练


辛勤排练的同学们


彭武老师和同学们在礼堂排练


陈湘如副书记率队迎接凯旋的窑变舞团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部湾大学党委宣传部  广西钦州市滨海大道12号  邮编:535011

管理员登录